摆手舞 舍米湖的非遗瑰宝(图文)

磨鹰闪翅

“舍巴喔(摆手哟),恩祖勒玛(来哒)!”3月14日,在来凤县舍米湖村有着300多年历史的摆手堂里,村民彭大楚一声吆喝,十几位身着土家族服装的村民,随着铿锵的鼓点舞动起来。

摆手、踢腿、挺腰……动作或粗犷豪迈,或柔美婉转,把原生态的土家摆手舞之美展现得淋漓尽致。

土家摆手舞传承人彭昌松已是84岁高龄。见到记者到来,身穿黑布长衫、头盘黑色丝帕、精神矍铄的他特意戴上摆手舞大师的绶带领跳起来,一招一式韵味十足。“我还耐得活,还要多带带他们,锣鼓一响就忍不住要跳一跳。”

84岁高龄的摆手舞艺术大师彭昌松领跳摆手舞

在舍米湖,跳摆手舞已成为当地人的一种习惯。祭祖要跳,祈福要跳,劳作休息时也要跳,每周一、三、五,男女老少齐聚摆手堂,随鼓起舞、随性而歌,哐咚咚、哐咚咚的鼓声和欢笑声响彻整个村落。

比脚

摆手舞,土家语叫“舍巴”“舍巴格痴”,其意为敬神跳,汉语叫跳摆手,是流传于酉水流域土家族的一种祭祀舞蹈。在恩施州,摆手舞主要集中分布在来凤县百福司镇和漫水乡,尤以百福司镇舍米湖村的“小摆手”传承较为完整,且具有原始特色。至今,舍米湖的摆手舞仍保存有“挖土”“撒种”“纺棉花”“磨鹰闪翅”等反映土家人生产生活的动作。

村民彭大楚击鼓敲锣引导村民跳摆手

2008年,土家摆手舞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摆手舞集舞蹈艺术与体育健身于一体,其内容和形式蕴涵了土家族历史、民俗、民族特征及文化艺术的演变,被称为“土家文化的活化石”。

近年来,来凤县按照国家“非遗”要求,进一步加强了对摆手舞的保护和开发力度,组织当地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走进校园,手把手地给师生传授民族艺术,推广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力开展摆手舞“活态”传承。

村民在百福司民小教学生跳原生态摆手舞

村民在新建的摆手堂里练习

同时我县每四年举办一次摆手节,组建原生态土家摆手舞团队,在国内外演出,加强文化交流,相继出版发行有关土家摆手舞的光碟、图书,采用摄影、电视和编织西兰卡普等方式,全方位、多层面向外宣传摆手舞,提高摆手舞的知名度,在继承发扬的同时开启了艺术提炼、创新传承的新路子,致力于把摆手舞打造成土家文化精品。

记者手记:舍米湖,意为阳光照耀的山坡。走进村落,即刻被古香古色的吊脚楼群、原汁原味的摆手舞、古老的摆手堂而吸引。2016年,百福司成功创建旅游名镇,舍米湖历史悠久的摆手舞,作为土家民族文化的精髓,已经成为名镇文化旅游的支柱,成为来凤的一张靓丽名片走出山外。非遗传承要从娃娃抓起,摆手舞这一民族文化瑰宝,一定会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

来源 | 来凤新闻网

编辑 | 任   玲

审核 | 肖卫东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