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龙灯:凤鸣龙吟舞祥瑞

有这么一位老者,从小开始舞地龙灯,到耄耋之年仍在坚持。生活虽苦,却拿出卖苕的钱添置表演道具。他先后带领地龙灯队参加了湖北少数民族运动会、中央电视台《春节大联欢》等表演。

他是邓斌,被授予“恩施州民间艺术大师”称号,是湖北省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龙抢宝,在激烈的锣鼓声中,玩宝人跟斗出场,手执圆宝逗引地龙,地龙则随玩宝人追逐扑抢,舞蹈运行套路则分上、下、左、右四面八方,照应全场,形成龙抢宝的热烈场面。”7月3日,邓斌手拿龙珠,边舞边讲解地龙灯的动作。

伴随着锣鼓轻重缓急,邓斌指挥着地龙灯,穿插跑位、配合协调、转换巧妙、舞动自如、娴熟有力。邓斌是来凤县旧司镇板沙界村人,虽已85岁高龄,但手执龙珠舞动自如。

“地龙灯,地龙灯,不用篾篓不用棍,巴地梭着走,活像其龙行。站的骑马桩,弓腰箭步行,似同狮子灯。”400年前起源于来凤县旧司镇板沙界的地龙灯,以“巴地梭”的舞蹈形式,生动灵活地展现出龙“游于水、爬于山、腾于空”等神奇造型,在千姿百态的民间舞龙艺术中堪称一绝。

地龙灯的整套道具制作精巧古朴,色彩鲜艳明亮,造型美观别致。舞时不用木棍举,9节龙身分别由9人控制,其中一人执龙头,一人背龙尾,其余每节均由一人单手抓住龙身内的一圆形篾圈或以头托龙,另一只手抓住前者的腰带,表演者上身藏于龙身内,双脚为彩色龙衣所遮。其表演套路有“龙起身”、“龙抢宝”等12种。在热烈的气氛中,彩凤(一男子套凤头、凤身和凤翅扮演)长鸣一声翩翩上场,围绕地龙左右飞舞,忽而与龙嬉闹,忽而展翅为龙遮阳。锣、钹、鼓等打击乐伴奏的乐曲的力度和速度紧随舞蹈者的情绪及舞蹈的内容而自由转换,表演至高潮时,彩凤腾身跃上龙背,顿时红鞭齐爆,鼓乐高奏,表演者情绪激昂、高声呼叫,形成凤鸣龙吟、龙凤呈祥的祥瑞气象。

“我从小就跟父亲学舞地龙灯,一直舞到现在。”邓斌说。

邓斌8岁跟父亲学跳土老司(梯玛),练就一身武功绝技,可赤脚爬锋利刀梯,可裸身在碎玻璃上打滚,可裸胸在刀尖顶着做高空盘旋动作,练就了一身硬骨。

“师傅有硬功,他舞起地龙灯谁也不及他。”48岁的弟子谭维志说,身手敏捷的师傅擅长“玩宝”及“掌龙头”,对表演套路和舞蹈动作样样精通,像“龙起身、龙回首、龙盘饼、龙过桥、龙盘树、龙困滩、龙走太极”等技术要求很高的舞蹈动作表演起来都豪放自如,雄浑苍劲。

2004年,邓斌带领大坝、李家院子等周边村民成立了来凤县土家族傩舞神韵队。

13年来,邓斌家中也不宽裕,但他常用卖粮食的钱添置行头。地龙灯龙头自己雕,龙衣用麻布口袋缝。

每逢端午、重阳、元旦、春节,邓斌都会带着队员到旧司、高洞集镇,给大家舞地龙灯。每年春节灯会,也常常出现他们的身影。

“每逢地龙灯到旧司集镇来表演,我都会早早带着儿子女儿去挤位置。”三寨坪村居民李军说。

现在,邓斌每天都带着队员练习地龙灯。

“年轻人大都外出务工,地龙灯队员目前年龄普遍老化。”来凤县民俗专家唐洪祥说。

邓斌的傩舞神韵队有13名队员,最大80多岁,最小也有40多岁了。今年两名40多岁的队员也外出务工了。

地龙灯是年轻人的活,在举办节赛时往往不得不向当地体校求助。唐洪祥说,一到大型赛事,往往把体校学生叫来,请老艺人教授。

2013年,来凤县在旧司镇中心小学成立地龙灯教学基地,每周,邓斌或弟子万建全去给孩子们上课。

“地龙灯以往是秘传,现在我把它改成了流传。”邓斌说。为使地龙灯这一民间艺术得到更好的传承发展,50年来,他直接授徒千余人,得意门生三四十人。

“来凤地龙灯目前传承基地有板沙界村、大岩板村、圣德留守儿童服务中心三处传承基地。”来凤县文体局负责人周庆邻说。

目前,板沙界村基地以邓斌为首,他经常带领徒弟们日常训练和配合文化部门相关展演活动。除邓斌每年有国家级传承人补助资金2万元外,表演道具由文化馆提供。2016年,县文化馆分别拨付给该中心5万元保护经费,用于地龙灯日常训练和传承。

来源 | 来凤新闻网

编辑 | 李佳兴(实习)

审核 | 叶新燕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