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去病从历史书消失?理性看待教材改版


从“卫青、霍去病为什么从历史教科书中消失了”,到“小学一年级为什么要先学识字后学拼音”,到“古诗文篇目增加是否增加了学生负担”……这几年,中小学语文和历史教材的任何一点“风吹草动”,都引发社会关注和热议。

“教材改版”引发热议,反映的是公众对学科的不同理解与多样化诉求。有争议并不奇怪,通过争议形成共识,推进教材的进步,也是好事。但值得注意的是,公众围绕教材改版的讨论,不是从教材编纂的方针、原则和方法上入手,而是就某一人物或某一历史事件群情激昂、争执不休,致使关于教材改版的探讨滞留于特定人和事。

面对教材改版,还需培植更多理性。首先,我们要对教材改版有正确的认知,从人才培养来看,教材的改版本身就是对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目标的主动探索;从学科自身发展的角度来看,每隔数年对教材作一些改变,也是必要的,每个学科都有核心素养,教材的某些变化也正是为了更好地强化学生素养的培养。其次,讨论教材改版还需要我们抛却个人喜好和固化立场。教材建设是国家事权,与时俱进也是教材编写的应有之义,如果一有“风吹草动”就“大动干戈”,不利于推进教材改革。唯有理性面对,才能促进教育改革和发展。




来源 | 新华日报

编辑 | 实习生 李雪飞

审核 | 叶新燕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