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凤做强农业主导产业
近年来,来凤建成藤茶基地7万亩、油茶基地8万亩、小水果基地6万亩,46个重点贫困村每村基本建成一个支撑脱贫的规模主导产业,每个集中安置点建设一个以上配套扶贫产业,夯实了整县脱贫基础。
油茶引领脱贫路
4月21日,大河镇富饶村苦竹园油茶基地,绿油油的油茶苗十分抢眼。
“种植油茶,5年就有收入。为了长短结合,合作社在油茶中套种了藤茶。”合作社负责人姚茂成说。
姚茂成以前在县城附近与人合伙种植瓜篓。今年2月,县农业局驻村“尖刀班”找到姚茂成,希望他回村种植油茶带领贫困户致富。了解到油茶亩产、收获期及市场前景后,姚茂成决定成立合作社发展油茶产业。
在驻村“尖刀班”帮助下,姚茂成流转500亩土地,带领20户贫困户种植油茶。
来凤把油茶纳入整县脱贫产业之一,组织人员到咸宁等地学习油茶丰产技术,并引进优质油茶苗对传统油茶园进行改造。安排林业产业扶贫资金用于合作社与重点贫困村发展油茶产业。鼓励三木林农专业合作社与省油茶办等单位开展国家级木料油本作物油茶示范基地建设,建立武陵山区油茶育苗基地。支持县内恒贸油茶等专业合作社进行油茶规模化种植与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推进“专业合作社+基地+村级经济组织+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农民以土地入股方式参与分成,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
野生藤茶变宝贝
4月中旬,漫水乡龟塘村千亩藤茶基地,村民杨士太忙着给藤茶除草。
龟塘村把藤茶作为脱贫产业之一,引进来凤向班贵藤茶有限公司在村设立加工厂,成立藤茶专业合作社,杨士太等5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吃起了藤茶饭。
来凤把发展藤茶作为富民兴县的主导产业之一。从2014年开始,来凤加大对藤茶产业发展的投入力度,对藤茶苗、土地流转费、培管费等给予适当补助。成立藤茶产业发展局,工作人员每年大部分时间在一线指导藤茶生产及营销。乡镇按每千亩藤茶园配备1名工作人员的标准,建立藤茶工作干部队伍。
打造“中国藤茶第一县”。采用“公司+合作社+农户+基地”模式,藤茶专业合作社为藤茶种植户提供全程服务,全县藤茶种植面积每年以2万亩的速度递增。目前,来凤藤茶基地覆盖全县8个乡镇78个村,种植藤茶7万余亩。
来凤与中科院、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中国药科大学等科研单位合作,改进藤茶加工工艺,率先在全国制定藤茶生产标准和质量标准。来凤研发的富硒藤茶系列产品荣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中国武汉农业博览会“名牌产品”、中国芜湖国际名茶博览会铜奖、湖北省“名牌产品”、湖北省“消费者满意商品”等称号;已获得保健品蓝帽子、GMP生产规范、绿色食品、食品质量安全等六大认证,主要成分二氢杨梅素获得45项国家专利。与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成立藤茶产业研究院,谋划推进藤茶产业“4122”模式。
深山桃园成景点
4月20日,革勒车镇土家寨村花果山基地,漫山遍野的桃树郁郁葱葱,果实缀满枝头。
土家寨村距县城23公里、距革勒车集镇12公里,建档立卡贫困户140户420人,是全县46个重点贫困村之一。
2015年3月,土家寨村召开党员、村民代表大会问计整村脱贫。“可以像村里前两年那样栽刺葡萄。”“可以像别的村一样栽藤茶、绿茶。”“可以发展乡村旅游。”党员、村民代表纷纷献计献策。该村决定错位发展休闲旅游,已建起1500亩水蜜桃、200亩葡萄等水果基地。
今年2月,粉红的桃花开满村庄,山外客人纷至沓来,村民的竹笋、蕨菜、土鸡、腊肉成了抢手货。
“我现在一年挣个万儿八千不成问题。”建档立卡贫困户吴通前把家里8亩荒山流转出来,除了每年1800元租金外,他还在合作社务工,每人每天70元工资。赏花采摘季,吴通前每天还可以卖上千元土特产品。
助力整县脱贫,来凤加快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相结合。依托三胡乡黄柏园、石桥千年古杨梅建立杨梅古寨景区,在景区周边三堡、讨火车等4个村建起万亩杨梅基地。沿国道、省道及大循环线建白柚、梨、李等基地,沿线建档立卡贫困户实现家门口就业;依托城郊优势,培管改造万亩橘园,村民增收了,市民也有了休闲好去处。
(向相辉 邱俊杰 李珍)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