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中友:愿棉鞋温暖更多人

走进来凤县三胡乡胡家沟社区佳和棉鞋厂,在机器轰鸣声中,在生产流水线上,工人们有的在裁剪鞋面,有的在上鞋,有的在打磨。鞋厂负责人袁中友则在电脑前设计新的棉鞋样式。

“进入秋季,棉鞋就进入了销售旺季,工人们得加班加点生产。”袁中友说。

50多岁的袁中友是胡家沟社区居民,做了20多年裁缝。

随着人工工资的增长,服饰价格的降低,做一件衣服的工钱可买一件新衣服,袁中友感觉裁缝生意越来越不好做了。

袁中友开始思索如何转型。

2011年7月,袁中友到三胡财政所干部余学奎家做客。余学奎的妻子没有职业,在李家河开了一家棉鞋加工厂。

两杯小酒下肚,袁中友将转型的想法告诉了余学奎。余学奎的妻子听后,建议袁中友加工棉鞋。

袁中友说自己只会踩老式缝纫机,不会踩平车。“如果你不嫌弃,可以到我的作坊学习棉鞋生产技术。”余学奎的妻子表示。

过了一周,袁中友拜余学奎妻子为师,学制棉鞋。

学踩平车、制鞋面、裁剪鞋面,袁中友仅用一周就学会了棉鞋的制作工艺。

随后,袁中友从浙江买回4台平车,和妻子、徒弟一边缝制衣服,一边生产棉鞋。

袁中友生产的棉鞋因为样式好、价格公道,在县城一上市就被一抢而空。

年底,袁中友算了下,这一年做服装挣了7000元钱,而生产棉鞋挣了2万元。

袁中友决定转型专门加工棉鞋。

第二年,前8个月生产的棉鞋没有售出一双,袁中友满是狐疑。他向师傅请教,师傅告诉他,棉鞋上半年生产,下半年销售,如果只下半年生产不能满足市场供应。

果不出所料,进入9月,咸丰、来凤县城的客商找上门来,纷纷要求订货。不出两个月,袁中友上半年生产的2万双棉鞋被客人全部购走。

袁中友决定慢慢把棉鞋生意做大。几年下来,袁中友棉鞋厂的工人达20多人。

如何打开外面市场,袁中友想起用朋友圈做广告。他把自己生产的棉鞋照片或视频发在朋友圈,广西、云南的朋友看了纷纷订货。

去年,原来的缝纫店再也不能满足棉鞋生产需求。经过竞标,袁中友取得乡烟草站闲置库房使用权。

今年,袁中友一改棉鞋全黑色的面孔,推出粉色、棕色等各种款式的棉鞋,满足不同层次客户的需要。

目前,袁中友已实现销售收入近百万元,常年解决60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就业。

来源 | 融媒体记者  向相辉   通讯员   刘晓平

编辑 | 李传宝

审核 | 叶新燕

(作者:袁中友)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