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来凤:厚积薄发奔小康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刘畅 李彦睿 通讯员 向相辉 廖蝉

位于鄂西南边陲的来凤县,曾一度在恩施州综合排名靠后,近年来,该县苦练内功,实施强基固本工程,积蓄发展动能,在高分脱贫摘帽后,今年前三季度,该县攀上恩施州经济综合排行榜三甲。

强基层组织之基

村官县管经验被中组部推广

“有气魄!没想到乡村面貌变化如此巨大。”11月3日,来自湖南常德市的代表团专程考察来凤县“村官县管”基层组织换届经验。

建档摸底显示,来凤县8个乡镇185个村支部成员普遍年纪偏大,文化素质偏低,知识结构与时代脱节。他们中年龄最大的73岁,平均年龄51.8岁,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不足10%,甚至还有半文盲。涣散软弱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已成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拦路虎。

过去,来凤县对村党组织书记的管理局限于乡镇,而乡镇党委在村党组织书记的选拔任用中缺乏系统研判和严格把关,县委把村支书队伍建设“甩”给乡镇,乡镇求稳怕乱,对不胜任的村支部不愿换、不敢换。

“这些突出问题表现在村,问题在乡镇,根子在县委。”来凤县委下定决心,切实担负起农村基层党建“一线指挥部”的政治责任,跳出“路径依赖”,探索村党组织书记县级备案管理机制,将村党组织书记管理权限上收一级,县委全程主导、县乡联动。

“能者上庸者下,让有能力、有魄力、有定力的人才在农村的广阔土地上大显身手。”县委书记邢祖训介绍,截至目前,来凤县换掉125个村支书,调整比例63.8%。48名“80后”、11名“90后”登上村党组织书记舞台。一大批文化素质高、干事能力强的县直单位干部、复员军人、大学生在村级舞台大显身手。

11月6日清晨,檀木湾村38岁的支部书记李霖娟已经马不停蹄地忙碌起来,这位个头不高的女书记责任心极强,对村情信手拈来。她事必躬亲,冲劲十足,困扰群众多年的断头路半年就打通了,发展城郊菜篮子工程也进展顺利,这个软弱涣散村调整班子后面貌焕然一新。

支书强了、支部强了,工作就落地了。该县先后在中组部基层党建工作能力提升培训班和全国市州组织部副部长培训班上作典型发言,介绍“村官县管”做法。

固基础设施之本

山区公路密度全省之首

“以前这条路窄,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过个河要蹚水,现在情况好多了。”11月4日,大河镇施南坡村村民田祥柏指着新修好的村村通公路,感叹不已。

23个村没有通村公路,最远的山村到县城要3个多小时。修路,是来凤人祖祖辈辈的期盼。2017年初,来凤县举全县之力推进农村公路建设,按照“先重点贫困村后一般村,先撤并村后自然村,先循环路、断头路后产业路、旅游路”的总体思路,打通大山肠梗阻,加速乡村公路建设进度。

大山里,机器轰鸣,180个筑路工地热火朝天。

彼时,乡镇没有修路相关技术员,单位人手又不够,刚成立的县农村公路局上至局长,下至工作人员用脚底丈量一条条山路。

“两年修的路比‘十二五’期间都要多。”来凤县县长李伟介绍,185个建制村全部通公路,最偏远的农村到县城只需要2个小时。1342平方公里的大地上,建成2500多公里农村公路,路网密度居全省山区县首位。蜿蜒山路,毛细血管一样通镇达村,延伸到千家万户,连通山外的世界。

“以往只能吃小水窖存的雨水,现在洁净水直送到家。”10月26日,旧司镇大坝村村民陈在文拧开水龙头,自来水哗哗地流出来。

来凤县属喀斯特地貌,46个重点贫困村存在饮水困难。脱贫攻坚解决“有水吃”的基本矛盾后,该县组队到贵州、湖南等地考察取经,利用PPP模式解决资金难题,由过去小厂、小网、小水窖分散供水向大水源、大水厂、大管网、大机制转变。全县一张水网,实行“规模化发展、标准化建设、专业化管理、用水户参与”的运作方式。

5月24日,全省农村供水工程PPP项目现场培训在来凤举行。今年年底,该县20万农户将与县城居民同饮一库水。

增绿色产业后劲

打造全国藤茶第一县

“好浓的香气!”11月3日,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赴来凤县凤鸣藤茶公司采访,仓库里全部是今年刚收获的藤茶。“普通鲜叶20元/斤,龙须260元/斤,已经在田间地头建了17个收购点。”董事长向军屹介绍,公司刚刚投入500万元建起全自动一条龙加工生产线。

藤茶,又称为“土家神茶”,这种武陵山区传统野生藤蔓药物黄酮含量达45%,超过已知所有植物,还富含十几种氨基酸和硒元素,对降血压、养肝护肝效果明显。

来凤县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将打造全国藤茶第一县作为巩固提升脱贫成果的产业基石。该县研究出大田直插的成熟方法,大大降低了种苗成本,这项技术成果获得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截至目前,来凤8000余贫困户从事藤茶种植,藤茶种植基地达4.5万亩,产值达10亿元,一条野藤变身后劲十足的生态产业。

引进30多家精深加工企业,该县依托“公司+合作社+农户”,实现茶精粉、黄酮提取物、藤茶饮料、医药保健品、面膜等50多个品类的大规模全产业链生产,藤茶种植每亩能够带来8000多元的收益,成为贫困户脱贫致富的“金叶”。

初冬时节,穿行在来凤大地,生机扑面,绿意盎然,武陵山最大的鲜花种植基地、最大的食用姜基地、最大的互联网大数据中心……一座座生态型产业大本营拔地而起。

来源 | 湖北日报

编辑 | 李传宝

审核 | 叶新燕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