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来凤:党建引领乡村治理“转转工”的“五彩”蝶变 —“转转工”村民自治互助会助推乡村振兴

(来凤县融媒体中心记者 邓浩 通讯员 钱家辉)

近年来,在来凤县委、县政府及乡镇党委的坚强领导下,三胡乡石桥村党支部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利用民政部门定点帮扶和社工组织专业优势,以党员为主体组建“转转工”村民自治互助会,组织村民互帮互助,帮助村民增产增收,在提升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助推基层自治、聚力乡村振兴等方面作出了积极探索。

近年来,来凤县三胡乡石桥村“转转工”村民自治互助会项目荣获“湖北省第五届公益创投大赛二等奖”,并成功入选“2019年中国公益慈善项目大赛百强项目”。

“结茧”:“转转工”村民自治互助会成立的背景

“转转工”是恩施少数民族地区的土家族人民过去在农忙季节,村民与村民之间义务互相帮忙,集中干农活的传统农耕文明。“转转工”互相不收取任何劳务费用,主人只需为当天前来帮忙的村民提供饭食。“转转工”这种互帮互助、邻里守望的农耕文明一直都是土家族传统文化的精髓。

传统乡村是一个“熟人”共同体,但随着大量青壮劳动力的外出,大多数农村家庭“两老带几小”、“妇孺带几小”或是“两老守独巢”,群众之间联系减少、关系疏远,乡村社会关系无法再现过去因血缘纽带形成的信任,对基层治理带来了挑战。

在党支部的坚强领导下,支持引导五彩社工成立“转转工”农活帮帮团,以“转转工”为纽带,并在此基础上成立多个村民自治组织,把村民团结起来,组织起来,自助互助,构建更加和谐的人际关系,让基层农民逐步走上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的自治道路,切实提升发展内生动力。帮助村民重拾美好记忆,传承优秀的土家族传统文化,建设乡风文明的美丽乡村。

“蝶变”:“转转工”村民自治互助会成立的过程

平台孵化。2018年7月,石桥村党支部和村委会正式成立石桥村“转转工”农活帮帮团,成员27人,其中党员19名。“转转工”农活帮帮团一成立,就在五彩社工的带领下为村内留守老人、留守妇女及贫困家庭完成播种土豆、收稻谷、采茶、锄草等农活。

“转转工”村民自治互助会项目采用公益创投社区组织孵化的方法,由五彩社工带领村民组织活动,通过社工前期全程参与、发现潜在带头人、增能带头人、社工半退出、继续增能带头人、资源链接、社工全退出的运作模式,逐渐引导和过渡来实现村民自治组织的建立和发展,将“转转工”打造成村民相互交流的互动平台,助力农村脱贫攻坚,促进乡风文明建设。

有序转型。经过多次活动,五彩社工在“转转工”农活帮帮团中发现村民潜在目标带头人,于是决定半退出,由潜在的目标带头人带领“转转工”开展活动,以便增强目标带头人的能力。五彩社工适时组织“转转工”帮帮团成员召开会议,经过成员会议讨论,推选出组织带头人,成立“转转工”村民自治互助会。在五彩社工的协助下,组织带头人带领“转转工”农活帮帮团帮助村民完成稻谷播种、收割等农活,实现增能目标带头人。“转转工”农活帮帮团五彩社工通过向村民众筹劳动力、整合村内有限的劳动力资源的形式,引导成立农村社区组织,既解决了村民的自我发展问题,又促进了本地区社会工作的长远发展。

自我发展。石桥村“转转工”村民自治互助会有了稳定的组织者和固定成员后,在五彩社工协助下,制定完成积分清单、兑换清单以及分工职责、行为公约,并采用“积分制管理”长期开展活动。通过对村民参加“转转工”活动进行积分,根据“积分兑换公约”和“积分兑换清单”为村民兑换相应服务(义剪义诊)和物品(米、面、油等生活用品),极大调动了村民的积极性。

为了保障组织的持续发展,五彩社工积极协调各级政府、基金会及爱心人士等资源,争取资金等支持,以此保证积分兑换物资的持续性。同时,加快推进“转转工”村民自治互助与农村社会信用体系有机融合,着力探索一条适合广大农村的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邻里守望相助的发展之路。

“化蝶”:“转转工”村民自治互助会成立的使命

一是解决劳动力不足的需求。石桥村青壮劳动力主要以外出务工为主,留守妇女和年迈的留守老人成为主要劳动力,一遇农忙,劳动力严重不足,极大地影响了劳动效率。“转转工”村民自治互助会定期征求汇总村民农活需求,适时组织“转转工”帮忙,30余名成员成为农忙时节留守家庭最坚实的后盾。

二是减轻经济负担的需求。石桥村一个普通留守家庭每年的劳务费支出大约在2000元左右:犁地400元,种植水稻400元,摘茶叶400元,收割水稻500元,宰猪300元,这对于贫困户家庭而言是一笔很大的开支。很多贫困家庭为节省开支,延长或耽误播种、秋收等时间,造成产量不高、质量欠佳等问题。“转转工”村民自治互助会成立后,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成员,每年节约雇工劳务费用为1500元左右,减轻了村民的经济压力。

三是缓解精神压力的需求。石桥村三留守人员多且劳动负荷重。村民们基本采用各管各家的农作物种植及秋收的方式,除了住房较近的邻居会偶尔相互问候,并无再多的有效交流。通过“转转工”农活和社工组织的一些其他社区活动,增加了村民与村民之间的沟通与交流,营造了农村互帮互助、邻里守望的良好氛围,帮助留守老人排解了孤独,缓解了留守妇女的精神压力,丰富了传统的农耕文化,增加了农村活力,为构建基层和谐奠定了坚实基础。

“梦蝶”:“转转工”村民自治互助会几种身份转变

村党支部由“管理者”变“引导者”。村级党支部充分发挥组织领导作用,由管理者变身“桥梁”“中介”,通过引进第三方社会服务组织参与基层治理,发挥社会组织的专业优势、人才优势,领导基层群众组建“转转工”村民自治互助会。

党员群众由“参与者”变“组织者”。“转转工”村民自治互助会通过健全“转转工”村民自治制度机制,加强民主决策制度建设,建立会议制度,切实保障基层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监督权,夯实了自治基础;通过推进民主管理,制定自治章程和行动公约,提升了自治水平;通过建立激励机制,探索积分制管理等形式,增强了自治动能,实现了党员群众由“参与者”向“组织者”的转变。

社会组织由“实施者”变“服务者”。“五彩社工”社会服务组织主要运用湖北省公益创投项目运作方法,前期社工全程参与,发现带头人后培养增能带头人,帮助建立健全运行管理机制,后期社工全退出并提供资源链接和必要服务,帮助村民自治组织实现持续健康发展,从“转转工”农活帮帮团到“转转工”村民自治互助会的成立,五彩社工从最初的实施者逐步变身为服务者。